新聞稿——即時發布
2016年3月17日

患上癌症對孩子「說不出口」?

25%癌症患者的子女曾出現情緒及行為問題

香港防癌會-賽馬會「攜手同行」癌症家庭支援計劃 全面支援癌症患者與家人

 

癌症病人除了要應付治療,還要面對很多問題,如情緒、家庭、經濟等;面對癌患,部分患者更因 不想子女擔心,選擇不告知子女,但子女可能早已察覺家中的轉變,而在自行猜度下,他們可能亦會產生很多恐懼和不安,導致情緒或行為出現問題。

為了補足這個服務空隙從而更全面支援癌症病人及其家人,香港防癌會在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 的支持及捐助下,推展為期3年的先導計劃——香港防癌會-賽馬會「攜手同行」癌症家庭支援計劃。 今天(3月17日)由食物及衛生局局長高永文醫生、香港賽馬會董事葉澍堃先生,及香港防癌會會長梁智鴻醫生一同主持計劃的啟動禮。

香港防癌會主席朱楊珀瑜女士在致辭時表示感謝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的支持,讓癌症病人及其家人受惠。「病者與照顧者的關係是互相依靠,不能分離,所以為照顧者提供支援同樣重要。病人在醫院接受日間療程後在家休養時,缺乏持續性的社區支援,為填補這個缺口,我們將推展香港防癌會-賽馬會『攜手同行』癌症家庭支援計劃,為病人及其家人的長遠整體健康努力,提供適時適量 的協助和支援。」

香港賽馬會董事葉澍堃先生表示:「賽馬會『攜手同行』癌症家庭支援計劃,旨在為他們提供適切 及持續的支援服務,並透過外展項目,協助他們積極面對人生,提高癌症病人的生活質素,以及舉 辦公眾教育活動,喚起市民對防癌的關注。」

 

香港防癌會-賽馬會「攜手同行」癌症家庭支援計劃 照顧患者及家人的需要

目前香港提供給癌症患者的支援以治療為主導,隨著醫療科技發展,癌症患者的存活期得以延長。 與此同時,治療的副作用和後遺症,可能令他們承受長時間的不適和生活質素下降。此外,隨著大 部份癌症治療均可在日間診所進行,患者可在家休養,照顧患者的責任,不期然落在患者家人身上。 但他們一方面要照顧患者,同時要面對生活上的轉變,各種壓力及情緒困擾,卻缺乏相關支援。

香港防癌會-賽馬會「攜手同行」癌症家庭支援計劃以病人為主導,從多個方向出發,包括身、心、 靈及社交全人模式介入,與伴侶的親密關係,協助照顧者照顧患病家人,以及協助受父母/祖父母癌影響的兒童及青少年。每個個案都會有專業社工及護士跟進,於治療期間指導如何護理及補充營養、提供情緒支援及處理癌患衍生的實際問題。

專業團隊主動深入社區接觸隱蔽病人,支援他們的需要。除港島區位於香港防癌會的總辦事處外, 更透過協作夥伴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首次將服務拓展並設立觀塘中心,服務九龍及新界區的患者及其家人。計劃並委託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進行評估研究。

 

25%父母患癌的子女情緒出現問題

計劃其中一個重點服務對象是癌症患者的未成年子女。朱楊珀瑜女士指出,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 中心資料,香港在2013年間有 28.936個癌症新個案,當中25%患者正值生育年齡(20-50歲);加強對患者未成年子女的支援尤其重要。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教授陳麗雲表示,癌症患者難以開口告訴子女自己患病的原因, 主要是想保護孩子,免孩子因擔心自己而出現情緒問題;對子女缺乏信心,不相信子女能面對自己 患癌的事實;同時擔心孩子的學業成績。她引述外國研究發現,高達25%父母患癌的子女,會出現 情緒低落、焦慮情緒、失眠、難以集中精神及校內表現問題1。另一研究更顯示高達32%父母患癌的子女,在父母確診後一年內出現較嚴重的情緒及行為問題2。特別是女兒,面對父母患癌時出現的焦 慮或抑鬱徵狀比兒子尤其嚴重;而正值青少年時期的女兒面對母親患癌,焦慮或抑鬱的程度比父親患者為高3

她指出,對孩子隱瞞病情,孩子得到的資訊越少,情緒越不安;部分更因為父母避談患癌,自己也 對癌症話題變得忌諱,更不願與人討論自己的情緒。孩子隱藏了自己的情感,家人更容易忽略其悲傷情緒而未有處理,令問題無聲無息地日益惡化。有些孩子更出現盜竊、傷人、發脾氣、學業忽然退步等,部份更因情緒問題出現身心症,如無緣無故地忽然時常肚痛頭暈等。

 

父母應坦誠 信任孩子 攜手同行

孩子著實需要父母相信他們的能力,跟他們攜手同行面對癌患。研究也發現,患癌的父母為孩子提供完整的診斷資料、療程計劃以及可能出現的副作用,孩子會比較容易處理自己的情緒。

50歲的黃女士,因為媳婦長居內地,孫兒一直由她照顧。祖母和孫兒的關係很好,平日會接送孫兒上下課,孫兒也會陪她去買餸。黃女士於2014年不幸確診子宮內膜癌,接受化療期間出現脫髮及嘔吐等副作用,當時僅10歲的孫兒目睹祖母儀容的轉變加上夜深時分不停嘔吐,感到十分害怕。經香港防癌會的護士建議,黃女士向孫兒解釋後,孫兒才慢慢接受及釋懷,還主動建議祖母把頭髮剃光,配戴假髮或帽子。祖母接受化療期間,身體變得虛弱,無法前往街市,孫兒更經常自行到街市買餸及處理家務,令黃女士倍感安慰。

尹先生確診患鼻咽癌時兩名兒子分別是15及11歲,大兒子聽到父親確診的一刻很震驚,很擔心。確診數天後尹先生開始療程,回家後便向兩名兒子交代整個治療的過程,包括化療及電療的副作用及將會出現的後遺症等,亦跟他們說爸爸有逾9成機會可完全康復。由於在療程開始時已讓兒 子清楚了解情況,加上一家人關係向來親密,縱使尹先生出現失去味覺及嚴重「爛口」情況,兩名兒子並沒有出現特別的情緒困擾。尹先生認為最重要是用一個平實的方法,慢慢跟孩子說,更要給他們信心,讓他們知道家長會康復,可以一齊跨過難關。

 

表達藝術治療助孩子釋放情緒

孩子往往受制於有限的詞彙,難以表達自己的悲傷情緒,一答一問型式亦可能嚇怕他們。「攜手同 行」計劃以表達藝術治療幫助孩子,讓他們以繪畫、肢體動作、音樂和其他活動釋放情緒,同時透 過孩子繪畫在畫板上的圖案,了解孩子的內心,並協助孩子緩解問題。

有需要人士可致電3921-3777/2950-8326。

 

1 Moore CW, Rauch PK. Addressing the needs of children when a parent has cancer, In: Holland JC, editor. Psycho- Oncology, 2nd e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pp. 527-531

2 Adolescents' Emotional Reactions to Parental Cancer: Effect on Emotional and Behavioural Problems. Stacey M. el at. Journal of Pediatric Psychology 36(3) pp.346-359,2011

3 Adjustment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to Parental Cancer - Parents' and Children's Perspectives. Amy S. Welch el at. Cancer 1996; 77:1409-18.

4 Family Communication, Connections, and Health Transitions. By Michelle A. Miller-Day 2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 Switch to a production site key to remove this ban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