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內膜癌為本港第一大婦科癌症

約三成患者具基因變異 欠認知

香港防癌會首將dMMR子宮內膜癌納入助醫計劃

冀助患者及早接受免疫治療展希望

 

(香港——2025年3月27日)提起婦科癌症,除了耳熟能詳的乳癌(Breast cancer)及子宮頸癌(Cervical cancer),子宮內膜癌(Endometrial cancer)其實亦很常見,不過市民對其熟悉程度或較低,加上早期症狀不明顯,導致女士們或會延遲就醫;即使確診,不少患者對子宮內膜癌及其治療的認識亦不充足,包括證實有基因變異後的藥物選擇。事實上,約三成患者具有基因變異dMMR(Mismatch repair deficiency),以往晚期患者只有化療可選,近年就發展出對應的免疫治療可用,為患者帶來新希望。致力推廣防癌、抗癌與治癌的香港防癌會,今日起正式將dMMR子宮內膜癌納入該會的「何鴻超教授紀念助醫計劃」(下稱助醫計劃),務求擴大計劃的藥物資助範圍,同時鼓勵相關患者及早接受免疫治療,延展希望。

子宮內膜癌早期症狀易誤作月經紊亂

根據醫院管理局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2022年最新的數據指出,子宮內膜癌的發病率於本港婦科癌症之中排行第一,並不少見。香港防癌會改善癌病人基金委員會主席楊美雲醫生:「子宮內膜癌是子宮體癌中最常見的發病位置,發病率比一般人士較為認識的卵巢、子宮頸癌高出近一倍,因此不容忽視。此病又以45至54歲的女士最為常見,故年輕女士們勿以為只與長者有關。」

楊醫生續指,子宮內膜癌早期症狀並不明顯,未停經女士的主要表現為陰道異常出血,例如經期長而頻密、月經之間出血、停經後出血,這些情況容易被女士誤作月經紊亂而被忽略;至於停經後的女士則有可能出現陰道異常分泌,若於更年期前後出現,亦有可能被女士們忽略而未有及早求醫。

部份女士往往在隨著病情惡化,出現一些較明顯的症狀,例如性交或小便時骨盤疼痛、下腹出現硬塊、大便習慣異常、陰道排出膿血等才求醫,這些往往反映病情已至中、後期,亦即癌細胞已擴散至子宮以外的地方,影響到附近組織,甚至其他遠端器官。若要進一步確診,女士便需主動求醫,醫生會以多項檢查,如上腹部超聲波掃描、電腦掃描、磁力共振、內窺鏡等,確診和推斷期數,從而決定治療方向。

晚期患者傳統治療選擇只有化療

楊醫生表示,視乎患者的年紀、健康狀況、期數、腫瘤種類及大小,醫生會制訂合適的個人化治療方案。及早診治對子宮內膜癌的治療亦非常重要,助早期患者根治病情及提高存活率。一般而言,大多早期及中期患者均可以透過外科手術切除腫瘤,而且復發率低,醫生亦會再視乎情況輔以體外或體內放射治療或化療;至於晚期患者,除了有少部份適用荷爾蒙治療的患者之外,以往大多只有化療的選擇,因此晚期患者的存活率明顯較低。

免疫治療為晚期患者增加治療選項

近年醫學界發展出新型治療方式,免疫治療有助激發患者的自身免疫系統攻擊癌細胞,減慢癌細胞的生長及擴散至身體其他部位的風險,有望提高患者的存活率,為晚期患者延展新希望。 

在評估免疫治療的可行性時,醫生一般會為有需要的患者安排基因檢測(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NGS)或免疫組織化學染色法(Immunohistochemistry, IHC),藉此掌握患者的腫瘤特性,確認腫瘤具有dMMR/ MSI-H(Mismatch repair deficiency/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high),就可考慮接受免疫治療。有見及此,患者不妨向主診醫生了解相關資訊,尋求適合自己的治療方案。

約三成患者具基因變異  本港已納入免疫治療為標準治療

近年醫學界發現約三成患者具有基因變異dMMR。楊醫生解釋,這類基因變異由基因錯配修復缺陷/ 微衛星不穩性高(dMMR/ MSI-H)引致,「MMR其實屬於細胞分裂或突變過程中出現錯誤的修復機制,當MMR機制出現缺陷,就會稱之為dMMR,dMMR會導致大量DNA突變累積,亦會令其無法修復微衛星不斷複製錯亂的情況,亦即微衛星不穩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 MSI),兩者均會增加癌症風險,產生大量新抗原,影響免疫反應,更與子宮內膜癌、大腸癌等癌症有關。而有dMMR的子宮內膜癌患者,復發率及遠端復發率均較他人高。」

不過,現時已發展出針對性的免疫治療,大型國際研究結果顯示,對於晚期dMMR/ MSI-H患者而言,加入免疫治療對晚期dMMR/MSI-H患者的療效理想,其中一項大型國際研究就指出,接受免疫治療結合化療的患者,24個月無惡化存活期高達61.4%、36個月總存活期則達78.0%,並能降低病情惡化或死亡風險達72%。由於療效理想,故美國NCCN腫瘤臨床實踐指南(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in Oncology)、歐洲婦科腫瘤學會(European Society of Gynecological Oncology, ESGO)、歐洲放射治療和腫瘤學會(European SocieTy for Radiotherapy and Oncology, ESTRO)、歐洲病理學會(European Society of Pathology, ESP)已將「免疫治療結合化療」列入晚期子宮內膜癌的一線治療建議,本港亦已跟隨指引納入為標準治療。

楊醫生亦鼓勵患者,若對免疫治療有任何疑問,不妨主動向主診醫生了解,例如一般患者著重的副作用,大多數免疫治療出現的副作用,如疲勞、腹瀉、便秘、皮疹等一般較易為患者所接受,亦有不少方法可以妥善處理,最重要的是患者及時告知醫生,盡快尋求恰當方法處理。

免疫治療有望為更多子宮內膜癌患者帶來新希望

除了dMMR子宮內膜癌患者,現時有多個國際大型研究亦發現,免疫治療同樣可用於其餘七成MMR錯配修復機制正常(Mismatch-repair proficient, MMRp)的子宮內膜癌患者身上,而且成效同樣理想,同時更有不少研究持續進行中。

此外,楊醫生亦提醒各位女士,要預防子宮內膜癌,除了要注意均衡飲食、定期運動及體重管理外,更要留意自己的月經週期,部分很久沒有月經的女士,容易令子宮內膜增厚,並且增加子宮內膜增生及患上子宮內膜癌的風險,因此建議此類女士可諮詢醫生意見,如服用荷爾蒙藥,使月經週期變得穩定;而至於月經流量過多或子宮內膜增生的女士,亦可諮詢醫生意見,服用荷爾蒙藥以穩定子宮健康。此外,餵哺母乳亦有助預防患上子宮內膜癌,由於哺乳期間女士受荷爾蒙分泌影響,有助保護子宮內膜健康,因此餵哺母乳的時間越長,有助減低患上子宮內膜癌的風險。

香港防癌會首將dMMR子宮內膜癌納入助醫計劃

不論任何癌症,患者所關心的除了治療效果及副作用,財政考慮亦十分重要。患者自診斷開始,至治療及復康的階段,走的每一步路也不容易。既要消化確診癌症的資訊,認識自身病情及計劃未來治療方向,同時亦要照顧心情,而財政支出更是決定患者踏出每一步的關鍵。有見癌症患者面對持續的財政重擔,香港防癌會致力透過教育、研究及宣傳有關癌症的資訊,以及提供各類型資助計劃,期望為患者提供全方位支援予患者及家屬。其中助醫計劃於2006年成立,旨在資助癌症患者購買醫院管理局非安全網上的自費藥物。助醫計劃一直致力於擴展藥物資助名冊,並首將dMMR子宮內膜癌納入何鴻超教授紀念助醫計劃,鼓勵相關患者及早接受免疫治療,延展希望。

楊醫生希望鼓勵各位患者,治療選擇日新月異,切勿輕言放棄,保持積極樂觀的態度,與主診醫生緊密溝通,定可尋求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向。即使有任何經濟難關,或癌症相關的疑問,亦毋須灰心,香港防癌會不忘自身使命,為各位癌症病患者提供全方位支援。

個案分享

Frances,約50歲,從事文職工作

·       患有子宮內膜癌並有轉移情況,沒有相關家族病史

確診及治療經過:

確診

·       2022年出現不正常出血,曾以為是更年期徵狀,因此未能及時察覺

·       加上沒有普查,而抹片測試亦不能檢測出子宮內膜癌

·       當情況持續一段時間,其後求醫及接受活組織抽取檢查,並確診患上子宮內膜癌

 

第一次治療

·       2022年2月,接受子宮切除術後,接受正電子斷層掃描(PET Scan),結果顯示沒有擴散,醫生表示可考慮不作電療,因此沒有接受電療,康復後重返職場

 

癌症復發及接受第二次治療

·       2022年中,再次因腹痛求醫並發現癌症復發,腫瘤位於膀胱和小腸附近,需要再次休工

·       接受腫瘤切除手術後轉介到公院,再配合6次化療及25次電療,休息後再次復工

 

接受第三次治療

·       2024年初的恆常檢查,發現肝臟出現腫瘤

·       2024年5月開始至今,一直接受免疫治療結合化療,至今已接受治療近一年

·       患者接受治療期間狀態大致理想,未有出現嚴重不適

·       定期(CA125)驗血報告顯示癌細胞的指數由約100下降至約7

香港防癌會的幫助:

·       現用的免疫治療藥物屬自費藥物,需要每3至6周治療,加上沒有其他藥物資助

·       雖然是小康之家,但也帶來龐大的經濟壓力

·       2024年9月,經醫院社工轉介,參加香港防癌會的何鴻超教授紀念助醫計劃

·       助醫計劃紓緩Frances的經濟壓力,讓她安心接受治療

抗癌心態:

·       順其自然,勇於面對癌症,亦感激家人的支持

·       積極接受治療,不要羞於求助,勇於發問,了解更多治療及資助方案

 

有關何鴻超教授紀念助醫計劃

·       香港防癌會何鴻超教授紀念助醫計劃於2006年成立,旨在資助癌症患者購買醫院管理局非安全網下的自費藥物

·       各類資助項目涵蓋不同癌症患者的需要,同樣希望為難以負擔自費藥物的癌症患者,伸出援手

·       資助計劃除了支援較為常見的肺癌、乳癌、腸癌患者之外,同樣照顧相對較少人認識的癌症,並首將dMMR子宮內膜癌納入助醫計劃,有望幫助更多有需要的患者

資助程序

1.    經由七間設有相關部門的公營醫院臨床腫瘤科、內科腫瘤科或血液腫瘤科醫生推薦(包括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威爾斯親王醫院、瑪嘉烈醫院、伊利沙伯醫院、瑪麗醫院、屯門醫院、聯合醫院)

2.    醫院的醫務社工為申請人進行入息審查後,由醫務社工向本會遞交合資格的申請

3.    經香港防癌會「改善癌病人生活基金」委員會審批

 

不論患有任何癌症,如有任何查詢,可致電香港防癌會了解相關支援。香港防癌會熱線:3921 3821

 

關於香港防癌會

香港防癌會是本港歷史最悠久的非牟利抗癌機構。60多年來致力推動防癌、抗癌與治癌的工作,包括藥物資助、免費住院服務,以及為癌症患者及其家人提供各項支援等,在抗癌路上與患者及照顧者攜手同行。詳情參閱www.hkacs.org.hk

 

此健康教育活動由GSK支持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 Switch to a production site key to remove this ban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