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本港大腸癌患者健康自主調查:

逾半受訪者對病情及治療未有充分理解

醫患溝通共同參與治療決策

提升患者治療依從性

 

大腸癌是香港第二大致命癌症,患者在抗癌路上需要面對多線治療的選擇難題,或會難以掌握最新治療資訊,及未能積極參與治療決策過程。香港防癌會就此進行調查,了解本港大腸癌患者、康復者及其照顧者在治療選擇方面的情況,發現逾半受訪者對病情及治療資訊未有充分理解,僅四成受訪者積極參與治療決策,反映出大多患者仍處於被動接受角色。調查亦指出,逾九成受訪者願了解新型藥物治療,對新療法持開放態度。而近年晚期大腸癌治療突破傳統局限,「聯合治療」能有效延長患者的總存活期及無惡化存活期。因此,患者應積極參與治療決策,與醫生共同制定個人化方案,提升治療效果。

大腸癌為本港第二致命癌症

大腸癌是香港第三常見的癌症。根據醫院管理局數據顯示,2022年共有5,190宗大腸癌新症,佔整體癌症發病數字的14.7%。此外,大腸癌亦是本港第二大致命癌症,同年導致2,270人死亡,佔癌症總死亡人數的15.4%。香港防癌會癌症教育小組委員會主席林嘉安醫生指出,都市人的日常生活飲食習慣,如纖維攝取量不足、攝取過多紅肉及加工食品、缺乏運動、吸煙及飲酒等,均會增加患上大腸癌的風險。

早期或全無症狀

由於大腸癌早期患者可能完全沒有症狀,更有過半患者在確診時,病情已經進展到中期或晚期。為此,林醫生提醒市民應密切關注自身的排便習慣,如果發現大便帶血或呈黑色、排便習慣或大便形狀改變、如廁後仍有便意、腹部脹痛或不適等症狀,切勿忽視,應及早求醫。在診斷方面,醫生會根據患者的情況採用直腸指檢、大便隱血測試、大腸鏡檢查及大腸鋇劑灌腸造影等檢查,全面為患者評估病情。

早期大腸癌治療以手術切除為主

至於治療方面,早期大腸癌主要會以手術切除作根治性治療;而對於無法接受手術的直腸癌患者,則可考慮接受放射性治療。針對第二期高風險及第三期的患者,醫生或會建議患者進行術後輔助性化學治療,進一步控制病情。此外,患者亦需定期接受相關檢查,監控癌症復發或殘留病灶,確保治療效果。

晚期治療以延長壽命為目標

對於晚期大腸癌患者,治療的主要目標是延長壽命並維持生活質素。常見的治療包括化學治療、標靶治療及免疫治療等。本地大學研究發現,約四成患者在完成一線及二線藥物治療後,仍可接受第三線及後線的治療。林醫生表示,從臨床經驗觀察,晚期大腸癌的存活期中位數或可延長至超過三年,甚至可藉「維持治療」的方式,讓患者在持續治療下控制病情,與病共存。

癌症患者健康自主  積極參與治療決策

晚期腸癌患者在其抗癌路上,需要面對多線治療的選擇難題,更要面對大量治療資訊,或會難以完全掌握各項信息,導致未能積極參與治療決策過程。而事實上,患者在接受治療的過程中,應健康自主及積極參與治療決策,有助提升對治療的依從性。此外,患者亦可根據自身的偏好與需求,與醫生共同制定個人化治療方案。林醫生進一步引用歐洲癌症組織(ECO)制定的《癌症實踐歐洲守則》,提醒患者應積極參與治療過程,並善用病人權利,與醫護團隊共同作出治療及相關醫療決策,從而提升治療成效。

最新調查:普遍受訪者未能完全掌握腸癌資訊

為深入了解本港大腸癌患者、康復者及其照顧者在健康自主及治療選擇方面的情況,香港防癌會進行調查,收到105名受訪者回覆。調查發現,大部分患者年齡為41歲或以上,且超過七成患者在確診時已屬中期至晚期,更有近半患者現時於公立醫院接受/跟進治療。

調查結果顯示,受訪者對大腸癌僅有中度認識。這突顯了即使是與大腸癌緊密相關的人士,對病情、治療及藥物選擇等重要資訊的掌握仍有不足之處。此外,在接受藥物治療過程中,患者最為擔心的因素包括身體痛楚和藥物副作用,其次是影響自理能力及日常生活。林醫生指出,持份者應積極關注患者的需求及憂慮,有助提供更合適患者的藥物資訊,幫助患者應對治療過程。

逾半受訪者對病情及治療未有充分理解

在醫患溝通方面,調查顯示受訪者最依賴醫生提供藥物治療方面的資訊。然而,當討論治療方案時,僅約六成受訪者表示醫生有告知關於不同藥物的選擇(包括自費和非自費藥物)。事實上,患者獲取準確的藥物資訊及了解新型治療選項,對其積極參與治療決策至關重要。然而,調查發現,逾半受訪者對病情、治療/藥物資訊未有充分理解,或會導致患者在治療決策受限。林醫生指出,為了提高醫患溝通成效,醫生可整合治療資訊,以簡單易懂的方式傳達給患者,有助改善醫患互動的不平衡。此外,患者充分了解自己的病情及可用的治療選擇,促使他們更積極地參與治療決策,進一步提升健康自主性。

另一方面,患者對藥物治療選擇的了解,對其心理狀態及治療態度亦有重要影響。超過半數的受訪者認為,理解藥物治療選項能減少焦慮,其次能增強自信心及情緒穩定,並提高參與感。林醫生強調,透過改善醫患溝通及資訊透明度,能舒緩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的不安情緒,促進更理想的治療結果。

僅四成受訪者積極參與治療決策

再者,患者積極參與治療決策,有助升他們對治療的依從性。調查顯示,僅四成受訪者認為自己在治療決策有較高的參與程度,反映出大部分患者處於被動接受角色。然而,患者對治療資訊持開放態度,對自身的病情管理亦非常重要。調查亦指出,逾九成受訪者願意聽醫生講解更多需要自費的新型/效果較顯著藥物治療方法,並樂於了解更多治療相關資訊;而受訪者除價格以外,療效為選擇治療的優先考量。

加強醫患溝通 提升患者治療依從性

林醫生根據調查結果建議,持份者應加強與患者溝通,深入了解患者的意願,從而能根據患者的需求提供更適合的治療建議;更可透過整合清晰且全面的醫療資訊,包括最新治療選項、療效數據及副作用等,確保資訊的透明度和易懂性,幫助患者容易理解和應用,當患者充分理解治療的意義及效果後,能促進他們積極接受治療,提升整體治療成效。同時,醫生亦可積極鼓勵患者主動參與病情管理,多了解最新的治療方案,並與醫護團隊共同制定治療決策,讓患者實踐健康自主,作出個人化治療,鞏固治療效果。

化療標靶「聯合治療」延長患者存活期

隨著醫學技術的進步,近年來晚期大腸癌的治療取得了顯著突破,打破了傳統單一治療的局限,為患者帶來更多希望。聯合使用新型口服化療藥物和注射性標靶藥物(血管生成抑制劑),在大腸癌第三線治療中已成為新趨勢,亦不受前線藥物重複使用的限制。林醫生引述《新英格蘭醫學雜誌》所刊載的第三期臨床研究指出,「聯合治療」的效果優於單一治療,能有效延長患者的總存活期及無惡化存活期。根據研究數據,接受「聯合治療」的患者,其存活期中位數達10.8個月,而接受單一治療的患者則為7.5個月。此外,「聯合治療」不僅能有效延長患者的生命,還能幫助患者維持生活質素,推遲健康狀況惡化的時間,為患者帶來更多希望。

國際治療指引建議以「聯合治療」為第三線晚期大腸癌治療

林醫生補充,國際多個治療指引均建議「聯合治療」作為第三線晚期大腸癌的治療方案,包括美國NCCN結直腸癌患者指南、歐洲ESMO大腸癌臨床指引、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結直腸癌診療指南以及泛亞洲Pan-Asian ESMO大腸癌臨床指引。「聯合治療」更在最新一期的歐洲ESMO大腸癌臨床指引中獲得最高的MCBS評分,顯示其在緩解症狀及改善患者生活質素方面具有顯著成效。

林醫生指出,「聯合治療」的副作用一般是可預期的,包括噁心和嘔吐等,可透過輔助藥物緩解。因此,患者應積極把握治療機會,與醫生主動討論最適合自身的治療方案,為延長存活期及提升生活質素爭取更多可能性。林嘉安醫生最後提醒,大腸癌的治療有不同方案,各有其成效及副作用,患者應與主診醫生商討,選擇最合適的治療方案。

個案分享

黃先生(化名),約70歲

確診經過

  • 於2024年6月確診第四期大腸癌。
  • 由於患有乙型肝炎,於每半年的恆常檢查中,經超聲波檢測發現懷疑腫瘤。
  • 再接受PET正電子掃描及大腸內窺鏡檢查,切除瘜肉並進行化驗,其後確診。
  • 確診前沒有出現任何大腸癌的徵狀;更會每年進行大便隱血測試,亦沒有出現異常。
  • 確診患病當時,對大腸癌認知不多。
  • 對於患上大腸癌覺得突然,甚至確診時已屬晚期。

治療經過

  • 轉介至腫瘤科專科醫生接受治療,於2024年7月開始進行化療。
  • 於10月時再進行PET正電子掃描,發現大腸及肝臟腫瘤縮小,於今年年初進行手術切除,但未能完全清除。
  • 其後於2月進行CT電腦掃描,發現肝臟出現新腫瘤,更轉移到肺部,再次接受化療。
  • 對於選擇治療方案時,治療及藥物的效用為優先考量,其次為身體能承受治療的程度、費用。
  • 亦會於網上進行資料搜集作為參考,了解藥物的效用及副作用;亦會與病友交流,討論治療狀況;更與醫生商討合適自己的治療方案。
  • 當遇到不明白的治療資訊,亦會主動諮詢醫生意見。
  • 受藥物及治療影響,出現手腳麻痺及乏力、睡眠質素欠佳、食慾下降。

接受「聯合治療」

  • 曾使用不同藥物進行組合治療,但效果有所減退。經與醫生商討後,於今年4月中旬開始展開「聯合治療」,望透過轉換藥物維持組合治療,提升治療效果,扭轉藥效減弱的情況。此外,亦將於6月進行檢查,評估治療成效。
  • 雖然感到藥物效果較強,加上多次化療可能讓身體感到疲倦,而整體治療反應則與以往的經歷相似,生活質素得以維持,對這次治療充滿期待。
  • 醫生詳細講解了治療的功效與禁忌,對這個過程有了充分的理解。期待這次「聯合治療」會帶來積極的改善,在檢查中看到良好的結果。

抗癌心得

  • 呼籲市民應定期接受身體檢查,早診早治。
  • 建議患者調整心態,樂觀面對,積極接受治療。
  • 如對治療有疑問,多主動諮詢醫生意見。

關於香港防癌會

香港防癌會是本港歷史最悠久的非牟利抗癌機構。60多年來致力推動防癌、抗癌與治癌的工作,包括藥物資助、免費住院服務,以及為癌症患者及其家人提供各項支援等,在抗癌路上與患者及照顧者攜手同行。詳情參閱www.hkacs.org.hk

林嘉安醫生表示,醫患溝通共同參與治療決策,有助

提升患者治療依從性。

新聞稿PDF版本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 Switch to a production site key to remove this ban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