愈來愈多成人於不足50歲便患癌,醫學界稱之為「早發性癌症」。香港防癌會調查發現,僅38%港人有聽過早發性癌症,並揭示18-49歲港人3大隱憂,包括有家族史/3項風險因素卻自評低風險;最不願減食過量紅肉/加工肉類、戒酒減風險;以為較老時改變生活習慣才「有效益」。香港防癌會建議市民盡早從飲食及生活習慣著手預防,高危人士應定期接受相關癌症篩查。
本港早發性癌症過去30年增4成
醫學界將50歲以下成人癌症個案定義為早發性癌症,其中以乳癌、大腸癌、子宮頸癌、子宮內膜癌及前列腺癌較為常見。除了先天家族史之外,後天因素如飲食與生活習慣及肥胖也與早發性癌症環環緊扣。本港及全球早發性癌症新症於過去30年分別增加近4成及8成。
僅38%港人聽過早發性癌症
為了解港人對早發性癌症的認知及減低其風險的意向,香港防癌會於今年9至11月向455名18歲或以上從未患癌人士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僅38%受訪者聽過早發性癌症。受訪者對早發性癌症存不同誤解,僅1%能正確指出所有較常見的早發性癌症類別。「遺傳」並非早發性癌症的唯一原因,不過,調查發現有32%人認為絕大部份早發性癌症是遺傳導致。有人以為多曬太陽(31%)、間歇性斷食(11%)、全食素(8%)、服用各種營養補充品(8%)及少搭飛機(4%)可以防癌。此外,僅5%受訪者最近6個月有做齊6項健康生活習慣,包括不吸煙、不飲酒、多食蔬果、不過量進食紅肉、不過量進食加工肉類及恆常運動。
從18-49歲受訪者的調查結果,發現3大隱憂:
香港防癌會癌症教育小組委員會主席林嘉安醫生表示,港人對早發性癌症認知度低及充滿誤解,有家族史或有3項風險因素的18-49歲受訪者屬高危人士,卻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風險;不少人拒絕/延遲改變行為,不良的飲食及生活習慣隨時增加早發性癌症風險。
飲食及生活習慣屬可改變高危因素
林醫生表示,早發性癌症不只是遺傳所致,世衞列出的5大癌症高危因素中,吸煙、飲酒、不良飲食習慣及久坐/不運動,均是可改變的高危因素:
可改變的 | 風險 | 建議 |
吸煙 | 引致約20%癌症及約30%癌症死亡個案,包括約80%肺癌及死亡個案,以及結腸/直腸癌等其他癌症 | 戒煙立即改善健康,更長遠降低患肺癌風險 o 1-9個月內,減少咳嗽和呼吸急促情況 o 10年中,肺癌死亡風險為吸煙者一半
|
飲酒 | 增加6大癌症風險最高達25%,包括口腔及咽喉癌、食道癌、胃癌、大腸癌、乳癌及肝癌 | 避免飲酒
|
不良飲食習慣 | 紅肉及加工肉類在消化或加工時產生致癌物質,增患腸癌及肺癌風險達20% | 均衡飲食,按健康飲食金字塔建議攝取適量營養; 適量進食紅肉(每周350-500克),避免進食加工肉類、含有亞硝胺食物(如醃製食物); 每天最少進食400克蔬果(約為5份蔬果); 進食全穀和含有膳食纖維食物,可降低大腸癌風險 |
久坐/ | 靜態行為增子宮內膜癌、大腸癌、乳癌及前列腺癌等風險; 最常保持靜態的人較最少保持靜態的人,增82%因癌症致死風險 | 減少久坐、定期運動及維持健康體重,從而提升免疫力、促進腸道健康,減少發炎、改善雌激素及胰島素水平 o 成人:每週進行最少150分鐘中等強度帶氧體能活動,或最少75分鐘劇烈強度帶氧體能活動 o 兒童及青少年:每天進行最少60分鐘中等至劇烈強度體能活動,從小開始預防及控制肥胖 |
過重/ | 估計分別有5 %男性及10%女性癌症個案是過重所致 |
及早改善不良習慣 高危人士定期癌症篩查
是次調查揭示不少早發性癌症的謬誤,林醫生剖析,多曬太陽、間歇性斷食、全食素、服用營養補充品及少搭飛機均不是有效預防方法。林醫生指:「預防早發性癌症應盡早從飲食及生活著手,雖然是老生常談,但行之有效。別以為改善習慣需十年才見效,以運動來說,有研究顯示運動一年已可減低患乳癌風險。另外,建議有家族史等高風險人士應定期接受相關癌症篩查。除了家族史,不少人不知道道子宮頸癌高風險為21至24歲曾有性經驗婦女、持續感染HPV、過早開始有性行為/有多個性伴侶或吸煙的女性已是高風險,應定期接受子宮頸細胞檢驗。」
香港防癌會:促多方合作 預防早發性癌症
林醫生補充,部分較多早發性個案的癌症如三陰性乳癌,惡化快及預後差,患者可能需接受更進取治療,復發及出現其他慢性疾病風險亦增加,年輕患者需面對治療及經濟等多重壓力。鑒於癌症不再只是長者面對的問題,香港防癌會促請多方合作,從教育到預防、醫療配套以及議定相關政策等,及早預防早發性癌症。此外,香港防癌會為不同年齡癌症患者及家屬提供無縫支援,包括免費的癌症支援計劃,癌症風險評估,以及教育小冊子,詳情可瀏覽www.hkacs.org.hk。
關於香港防癌會
香港防癌會是本港歷史最悠久的非牟利抗癌機構。60多年來致力推動防癌、抗癌與治癌的工作,包括藥物資助、免費住院服務,以及為癌症患者及其家人提供各項支援等,在抗癌路上與患者及照顧者攜手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