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稿——即時發布
傳媒聯絡:Halo PR | 翁家琪 (Dorothy Yung) 電話:9363 0084/ dorothy.yung@halo-pr.com.hk 鄧詠茵 (Michelle Tang) 電話:6779 1210/ michelle.tang@halo-pr.com.hk |
2023年12月7日
確診癌症一刻,患者及照顧者腦海大多一片空白,病人除了聽取醫生講解、接受各式檢查和治療外,更要面對排山倒海的癌症相關資訊(如親友分享或從互聯網搜尋)。如何理解及分辨資訊的真偽,足以影響病情。香港防癌會調查顯示,8成患者/照顧者表示未能判斷大部份網上的癌症資訊真確性。除了主診醫護提供資訊,患者/照顧者在確診後首3個月平均接收90項癌症資訊,7成多資訊並非來自醫護人員或醫療機構。近4成患者採用資訊後感到不適。有見及此,香港防癌會呼籲市民,特別是癌症患者及照顧者提升癌症健康素養,適時尋求跨專業輔導與支援。
健康素養不足或礙癌症診治
健康素養是指一個人獲取、理解、判斷及應用健康信息的能力,幫助維持及促進健康,預防疾病,更能察覺病徵,從而盡早求診。當面對癌症等重大疾病,健康素養更顯重要。研究顯示,健康素養較低的癌症患者,出現嚴重藥物不良反應比率,相對健康素養較高患者高18倍[1],而整體健康相關生活質素、生理及情緒健康亦低8%[2]。
公院見醫生平均時間13分鐘 7成7上網找資訊
為了解本港癌症健康素養水平,香港防癌會於9月6日至11月11日進行「癌症患者及照顧者癌症健康素養調查」調查,共訪問236名癌症患者或照顧者。調查顯示,受訪者每次見公立醫院腫瘤科醫生時間平均為13分鐘,私家醫院平均為24分鐘。5成1試過因時間不足,無法解答所有疑難,當中7成7唯有轉為上網找資料。
癌症資訊泛濫 4成人靠常理判斷
面對突然確診,除了主診醫護提供資訊,癌症患者及照顧者在確診後首3個月平均接收90項資訊,當中僅28%來自其他醫護人員或醫療機構。對於如何求證其他來源的癌症資訊,65%表示自行上網找資料、39%會根據常理判斷。
8成表示未能判斷大部份網上癌症資訊真確性
然而,59%表示獲取健康資訊有困難,57%表示難理解從網上、報紙、雜誌、或診所內小冊子上的健康資訊,51%表示難理解醫生、護士和其他醫護人員告訴他的資訊。同時,8成受訪者表示未能判斷大部份網上癌症資訊的真確性。
58%受訪者認為癌症資訊越多Like/Share,可信性越高、68%更覺得有時病友的親身經驗較醫生更值得信賴、51%認為病友試過的方法,即使未詢問醫生意見,也值得一試。
近4成用親友/網上提供建議後不適 2成3感後悔
調查亦揭示癌症健康素養不足對癌症患者的影響。48%受訪者表示曾採用來自家人、其他患者及網上等建議戒口,如戒食牛/雞/糖等,後來發現根本無需戒口、37%患者感到不適、23%更感到後悔。而當遇到與患者/照顧者接收的資訊不同,4成4受訪者曾因而有磨擦。
尋求可靠癌症資訊 辨別資訊真確性
香港防癌會癌症教育小組委員會主席林嘉安醫生表示:「面對癌症惡耗,患者及照顧者的世界迎來極大轉變,醫學資訊本已艱澀,在壓力下更難以明白,別說要懂得分辨。但正正因為面對的是癌症,患者及照顧者獲取正確資訊及採取正確行動更為重要,每一步均足以影響患者的健康狀況,所以更需要提高警覺。至於親友在轉發資訊前,亦應核實資訊真偽,以免「好心做壞事」。」
林醫生續指,面對來自網站、轉載/分享的資訊,應小心過濾,或先諮詢醫護人員。另外,辨別癌症資訊的真確性可從多方面考慮,包括資訊來源、內容是否全面、刊登或最後更新時間及關聯性等。即使並非面對癌症,市民平日亦應提升健康素養,以維持健康體魄。若不幸確診癌症,見腫瘤科醫生的時間總不是無限,此時更需要懂得善用各方資源,如政府、醫管局或認可的非牟利機構,見醫生時便可專注於跟臨床情況及治療相關的事項,在有限的時間下,讓患者得到最適切的治療及照料。
治療方案因人而異 勿信流言
不少患者以為病友的經驗一試無妨,然而不同患者的病情及身體狀況有別,即使屬同一類別及期數的癌症,於某病友身上有良好療效的方案,不一定適用於其他人。醫生會根據患者個別情況,建議最佳治療方案。
至於有關戒口及戒糖可餓死癌細胞的說法,林醫生指胡亂戒口容易造成營養不均,難以抗癌,且身體並無機制控制癌細胞用糖生長,純粹戒糖乃不切實際。另外,不少所謂「成功例子」或缺乏科學研究和臨床數據支持,故此,均衡飲食、適量運動、保持體力維持身體機能才是不二之法。
提升癌症健康素養 尋求可靠渠道
患者及照顧者應提升癌症健康素養,林醫生建議:
詳細建議如下:
見醫生前 | 1. 將最關心的問題有系統地羅列 2. 詳細紀錄病情發展,方便醫生查閱 |
見醫生時 | 1. 紀錄醫生建議,及時發問 2. 需要時帶同資訊諮詢醫生意見 3. 較年輕的照顧者可主動參與患者覆診 |
平時 | 1. 學習如何獲取可靠及有用的癌症資訊,理解、判斷及應用 2. 除醫生以外,尋找可靠諮詢渠道,如醫務社工,非牟利機構的癌症支援計劃等 |
香港防癌會與癌患同行 籲適時尋求支援
除了向醫護人員查詢及自行搜尋,患者及照顧者亦可向癌症相關的非牟利機構尋找支援。香港防癌會多年來與癌患同行,一直為患者及照顧者提供詳盡的癌症資訊及無縫支援,其中香港防癌會-賽馬會「攜手同行」癌症患者支援計劃 (「攜手同行」計劃),為癌症及照顧者提供一對一個人化的全方位跨專業輔導與支援,由同一社工或護士跟進;2021年9月至今已累積服務3,500個個案。香港防癌會亦出版了「在家照顧癌症病人」(https://uattest.hkacs.org.hk/wp-content/uploads/2025/07/home.pdf) 及「走過驚濤駭浪——癌症病人照顧者全面手冊」(https://www.cancercarers.org.hk),為照顧者提供可靠及實用的資訊。
防癌會於每年12月第二個星期日都會舉行「香港癌症日」。「香港癌症日2023」將於今個星期日(12月10日)舉辦為公眾而設的專題講座,為癌症患者、康復者及照顧者提供實用資訊。另外,如欲了解更多防癌會的服務計劃,可瀏覽hkacs.org.hk
關於香港防癌會
香港防癌會於1963年成立,為本港歷史最悠久的非牟利抗癌機構,致力提倡癌症預防和探測,當中轄下的「香港賽馬會癌症康復中心」提供專業抗癌、復康和紓緩治療。此外,本會提供各項慈善服務,包括資助藥物,以及慈善病床,以幫助有需要的癌症病人。本會全方位提供緊貼醫療科技發展的癌症支援和癌症教育,務求與癌症患者及其家人攜手同行,走過抗癌之路。
[1] V Gupta. et al. Association of health literacy and cognition levels with severity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 in cancer patients: a South Asian experience. Springer Link.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1096-020-01062-9
[2] J L Halverson et al. Health Literacy and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Among a Population-Based Sample of Cancer Patients. PubMed.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6161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