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稿
(2020年12月21日)
新冠肺炎自爆發至今接近一年,疫情如「過山車」高低起伏,港人運用智慧創出「港式抗疫」:疫情 嚴重時「彈入」留家避疫,疫情緩和即「彈出」行街食飯等,甚至變成「新常態」。香港防癌會最新 調查顯示,近7成受訪者因疫情改變運動及飲食習慣,包括疫情嚴重時運動停擺及多叫外賣等,1/3 受訪者最高體重較疫情前平均增逾3.6公斤。香港防癌會指出,各「彈入」、「彈出」方法或增患癌 風險,呼籲港人面對抗疫新常態同時,應勤運動並控制飲食,減患癌風險。聖誕和新年將至,籲大家以「彈入」模式精明抗疫同時減患癌風險。
香港防癌會於2020年11月13日至27日進行了「抗疫『新常態』下港人飲食及運動習慣轉變與 致癌風險」調查,共訪問1,094人。結果顯示分別有68%及67%受訪者因疫情改變運動及飲食習 慣。
疫情嚴重時(如今年4至5月或7至8月),47%受訪者減少運動。減少運動的受訪者中,每星期平均只運動 0.8日(疫情前平均每星期運動2日,減幅達60%),當中38%更沒有運動。減少運動主因包括 為免受感染減少外出(81%)及缺乏運動地方(45%)。
疫情緩和時(如今年10至11月中),53%受訪者回復疫情前的運動習慣,32%受訪者增加運動,然而 15%受訪者在疫情緩和時仍減少運動。需要減肥是增加運動的主要原因(50%),其次為運動場所重開 (46%),及不知疫情何時再爆發,把握機會運動(43%)。疫情緩和時仍減少運動的受訪者表示,原因 是為免受感染(44%)或很久沒有做運動,提不起勁(38%)。
因應疫情,64%受訪者增加外賣次數,35%避免外出增加在網上購買食材,主要購買凍肉。
75%受訪者表示疫情嚴重時應多留在家,疫情緩和應約朋友見面聚餐/外出用膳。9%受訪者表示在疫 情緩和便「報復式」外出用餐,24%受訪者外出用餐進食份量較平常多,11%受訪者表示疫情緩和應 多與朋友外出飲酒。
不時「彈出」又「彈入」,超過3成受訪者最高體重較疫情前增加:31%男性平均增4.2公斤;而 35% 女性則平均增 3.6公斤。
香港防癌會癌症教育小組委員會主席廖敬賢醫生表示:「抗疫是場馬拉松,調查結果顯示大部份的港人抗疫行為理智,畢竟疫情已歷時近一年,疫情緩和時安全地與親友相聚亦無可厚非。然而,在抗疫同時應平衡不同行為帶來的患癌風險。」
抗疫方式 | 5大港式抗疫行為 | 患癌風險 (綜合各研究數據) |
彈入 | 1. 運動停擺及久坐 | 居家工作(Work From Home),看電視等缺乏運動(physical inactivity) - 經常保持靜態行為增加82%因癌症致死風險是引致21-25%乳癌和結腸癌的主因 - 增女性患骨髓瘤及卵巢癌風險 - 增男性患前列腺癌風險 |
彈入 | 2. 上網訂凍肉 3. 狂叫外賣 | 不少外賣,三餐均是多油、多肉 - 多油:攝入過量脂肪與腸癌、乳癌、子宮癌及前列腺癌有關 - 多肉:世衞將加工肉類列為第1類致癌物(即令人類患癌), 而紅肉則被列作第2A類致癌物(即可能令人類患癌) |
彈出 | 4. 報復式出街食飯及暴食 | 外出用餐,普遍多油、多肉(詳情同上) 進食過量易增磅,根據美國癌症協會數據,男性及女性分別估計 有5%及11%的癌症病例可歸咎於過重
|
彈出 | 5. 外出飲酒 | 酒精增患上6種癌症的風險(食道癌、乳癌、口腔及咽喉癌、胃癌、 腸癌及肝癌) |
第四波疫情來勢兇兇,但聖誕及新年將至,不少人打算相約親友慶祝。廖醫生提醒:「抗疫並非只能 一刀切,仍可進退有度地歡渡佳節,現時正值疫情第4波,相信市民已啟動『彈入』模式,但不要忘 記運動、健康飲食及實行社交距離措施下跟親友保持聯繫。」廖醫生又引述世衞上月更新的「運動及 靜態行為指南」,呼籲成人每星期最少進行150-300分鐘中度至強度運動,小童則應每天運動60分 鐘。在家工作期間,在電腦或手機上閱讀電郵和網上購物時,可站起來或走動,甚至抬腿做運動。至 於飲食方面,建議訂購外賣及出外用餐應以健康之選為主,每日攝取量少於73克紅肉,並避免進食 加工肉類,亦要遠離不健康的零食。即使社交距離措施實行,仍以不同方法多與家人及朋友溝通(電 話或視像對話、見面但全程戴口罩不進食等)。
香港防癌會提醒市民,不論是「彈出」、「彈入」、或是疫情過去,也要維持健康生活習慣,減低患 癌風險,才是長遠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