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稿——即時發布
2018年12月9日

調查:4成半港人暴飲 誤以為飲酒只傷肝不致癌

日飲1杯啤酒增乳癌食道癌風險 防癌會籲不要飲酒

 

俗語說「一醉解千愁」,但近年港人飲酒已經不限於要解愁的時候,啤酒節、美酒節接力登場,飲酒已成為港人日常休閒的一部分。香港防癌會最新調查顯示,在過去3個月有飲酒的受訪者中,4 成半曾暴飲。近70%受訪者知道飲酒傷肝,但卻不足三成受訪者知道酒會增加患癌風險。香港防癌會指出,儘管每日只飲一杯啤酒,已足以增加患癌風險,年輕女性飲酒更會增加患乳癌風險。

酒精即乙醇(ethanol),由酵母發酵糖和澱粉而成,存在於所有酒精飲品,如啤酒、果酒、紅 酒、白酒、香檳、烈酒及米酒等;早在1988年被世界衛生組織旗下機構國際癌症研究中心列為一級致癌物,並於2010年因應新研究數據,更全面確立多種癌症與酒精的關係。為提 升公眾對酒精致癌風險的認識,香港防癌會於今日(12月9日星期日)在九龍公園廣場舉辦「香港癌症日」,更邀得香港特別行政區衞生署署長陳漢儀醫生擔任主禮嘉賓。現場設有各式攤位講解酒精與癌症的關係。

以往港人大時大節或要借酒消愁時才會飲酒,「近年飲酒成了不少港人的休閒活動,不少人下班後會與朋友『happy hour』,加上不少食肆標榜手工啤酒,成為時下港人聚餐熱點。然而,飲酒會增加致癌風險,絕不能視之為一般的飲品。」香港防癌會癌症教育小組委員會主席廖敬賢醫生說。

 

逾1/4港人每星期均飲酒

為了解港人對飲酒致癌風險的認知,香港防癌會於10月26日至11月7日期間訪問了1,019 名市民,進行「港人飲酒習慣和防癌意識調查」。結果發現,69%受訪者首次飲酒年齡為20 歲或以下,27%受訪者在過去3個月每星期均有飲酒,當中以啤酒最多受訪者飲用(86%),其次為紅、白酒(66%)及香檳/汽酒(44%)。過去3個月有飲酒的受訪者中,45%曾暴飲(經常一次過飲至少5罐啤酒、5杯餐酒或5 shot 20 毫升的烈酒),平均每月暴飲2次。比較不同年齡層的受訪者中有暴飲的人數,以18-40歲受訪者的暴飲比率最高,達35%。

另外,不足30%受訪者知道飲酒與患癌風險有關,更只有2%認為飲酒可增加乳癌風險。調查又發現,40%受訪者認為越年輕開始訓練酒量,身體越能適應並減低飲酒致癌的風險。20%受訪者認為飲酒精含量少的酒(如啤酒)不會增加患癌的機會,更有人覺得只有持續地「暴飲」才會增加患癌風險。廖醫生強調,不論哪種酒精飲品,即使酒精濃度較低的啤酒亦會致癌,酒精的濃度和飲用份量,與增加的患癌風險成正比。

 

乙醛積存體內致癌 東亞人基因增加酒精患癌風險

廖醫生解釋,人體有機制代謝酒精,首先乙醇脫氫酶(alcohol dehydrogenase,ADH)會將乙醇轉化為致癌物乙醛(acetaldehyde),乙醛會損壞細胞脫氧核糖核酸(DNA),令細胞發生異變致癌。

研究發現東亞人的基因令 ADH 異常活躍,加快將酒精轉為致癌物,通常帶有這種基因的人,患胰臟癌的風險較高。「原本身體還有另外一種酶『醛脫氫酶 2(aldehyde dehydrogenase 2,ALDH2)』將乙醛轉化為無毒物質,可惜35-45%東亞人(包括中國、日 本、韓國人]的基因體內的 ALDH2 存在缺陷,未能將乙醛轉化為無毒物質,令乙醛積存, 增加患上食道癌和頭頸癌的風險。」廖醫生說。

 

港人對飲酒普遍存在三大迷思:

一. 飲紅酒可以防癌?

正解:用於製作紅酒的葡萄,內含一種植物二級化合物白藜蘆醇,曾被指有防癌的功效,但 研究發現跟防癌並沒有關係

二. 酒後面紅=「酒氣』散得快不傷身?

正解:體內的醛脫氫酶2會代謝乙醇,容易酒後面紅的人,通常醛脫氫酶2活躍程度較低, 令乙醛積聚引致面紅;故飲酒易面紅者,更不應飲酒

三. 先吃芝士或牛油才飲酒可減風險?

正解:先吃芝士、牛油或其他食物只會延緩酒精進入血液的速度,不會阻止或減少酒精吸 收,因此無助減低患癌風險。相反,由於推遲醉酒過程,反而令人越飲越多,增加對身體的損害

 

酒精與6種癌症有關

調查發現大部分港人只知道酒精與肝癌有關,但其實酒精增加6種癌症的風險,包括口腔及 咽喉癌、食道癌、乳癌、胃癌、肝癌和大腸癌。廖醫生指出,就算只是每日飲一杯以下啤酒 也會增加患癌風險。

 

酒精大增年輕女性患乳癌風險

乳癌是本港女性頭號癌症,酒精增加血液中雌激素水平,增加乳癌風險,對年輕女性的影響尤為嚴重。一項共6,899 名 18-27歲女性參與的研究顯示,雖然飲酒的女性平均每次只飲 1.06 杯酒,然而每星期飲酒1-2次的女性,患良性乳腺疾病風險較無飲酒的女性高 57%;每星期飲 3-5次的女性,患良性乳腺疾病風險為無飲酒的女性的3.01倍:若每星期飲 6-7次, 其風險為無飲酒的女性的5.5倍!良性乳腺疾病是乳癌的一個危險因素,根據一項對 9,087 名忠良性乳腺疾病患者進行了為期15年的研究,患良性乳腺疾病增加乳癌風險56%。

 

暴飲、又煙又酒 患癌風險更高

一項 17,647名44歲或以上女性參與的研究顯示,一次過飲4-5單位酒精飲品(每1酒精飲品含 11.6-12克酒精)的女性較只飲1單位酒精飲品的女性,患乳癌風險高55%。另一研究顯示,與沒有飲酒的人士相比,每日飲45克酒精(約3.5罐啤酒/3.8杯紅酒)令患上大腸癌的風險增加 41%。「不少港人好酒之餘也吸煙,酒精會令口腔和咽喉更容易吸收煙草中的致癌物質,同好煙及酒人士患上口腔癌、咽喉癌及食道癌的風險較只飲酒或只抽煙的人士高。故 此,市民最好酒和煙都不要碰。」廖醫生說。

 

酒一杯都嫌多 香港防癌會籲港人戒酒

戒酒後,因飲酒而患癌風險可之隨即降低,以咽喉癌為例,戒酒人士平均每年可以減低2% 患上咽喉癌的風險。不過,廖醫生強調,就算飲酒人士立即停止飲酒,患癌風險也非立即降低,需要長時間才能降至與未曾飲酒人士看齊,他呼籲港人應及早戒酒。酒精並沒有『安全』的飲用水平,飲酒人士應考慮減少飲酒甚至戒酒,沒有飲酒習慣的人士則不應開始飲 酒。年輕女性更應正視飲酒與乳癌的風險。若於社交場合難以拒絕,可以考慮以無酒精的啤酒或雞尾酒代替。」廖醫生說。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 Switch to a production site key to remove this ban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