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稿——即時發佈
2019年11月5日
癌症是本港頭號殺手,港人一般採用西醫治療為主,過往不少患者擔心中西藥相沖, 又或至晚期才考慮中醫治療;但隨著近年中醫藥治癌成效獲得確認,中西醫藥治療互相配合愈趨盛行。香港防癌會—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中心於 2009 年開始,致力推動 「中西醫藥協作」,作為此模式的先驅,中心進行了一項長達9年的臨床觀察,發現中醫藥可減輕西醫癌症治療的副作用,提升生活質素。中心至今已成立10 年,今天 (11月5日)邀得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教授為主禮嘉賓,聯同香港防癌會會長梁智鴻醫生、香港防癌會主席朱楊珀瑜女士、香港浸會大學校長錢大康教授、中醫藥學院院長呂愛平教授及中醫藥學院臨床部主任卞兆祥教授一同主持10周年誌慶儀式。
香港防癌會—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中心於2009年3月創辦,提供門診、住院及中西醫會診服務。中心特設癌症專科診治,提供中醫藥處方及煎藥、針灸、推拿等治療, 創立 10年來已服務 75,000人次。出席中心10周年誌慶儀式的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教授表示:「中醫運用其獨特的理論,從整體角度對癌症患者的身體狀況作分析, 透過藥物、針灸治療和食療等方法改善病人的整體狀態,同時提高化療和放射治療療 效,並降低不良反應,舒緩癌症病人的痛苦,提高生活質素,並延長存活期。香港防癌會-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中心提供中西醫結合治療服務,對中西醫配合診療在香港的發展起積極作用。」
中西醫癌症治療各具角色,西醫屬單靶向,即透過外科手術、化療、電療或標靶治療清除癌細胞為目標,惟並非所有個案均可完全清除癌細胞。至於中醫藥則屬多靶向, 改善患者整體健康狀況及提升身體自癒功能,以達至和諧及平衡,增強免疫系統,以 減少癌細胞不受控生長及轉移。
在治療癌症時,中心主張參考患者的西醫病理報告,香港防癌會主席朱楊珀瑜女士說: 「中醫可藉此作出更準確診斷,有需要時更可做到中西醫無縫商議,為病人制訂最適 合的治療方案」。此外,中心亦會以中醫理論為基礎,揉合西方醫學的標準進行臨床 觀察及研究方式,應用於進一步了解中醫藥治癌方案的成效,希望讓癌症病人把握治 療黃金期啟動療程,提升療效及減輕副作用,並按時完成西醫治療療程。
過往大眾普遍認為應避免中西醫藥相沖,不少癌症患者至晚期才會考慮向中醫求診, 以減輕西藥副作用,因此較多為長者或已放棄西醫治療的患者。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院長呂愛平教授表示:「近年公眾認識到中西醫結合的好處,趨向在西醫確診後同時向中醫求診,中西醫藥雙管齊下,更有效控制病情及減輕副作用,令患者按時完成西醫療程。」而肺癌、大腸癌、鼻咽癌及乳癌是較常結合中醫藥治療的癌症。
香港防癌會—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中心推動的「中西醫藥協作」治療癌症,亦循著三大方向發展:(1)減輕癌症症狀或治療帶來的副作用;(2)提升患者免疫力,得以按時完成化療,標靶治療療程;(3)控制腫瘤增長甚至缩小。
香港防癌會—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中心於 2009年10月至2018年10月進行了臨床觀察,顯示中藥配合針刺能舒緩化療引起的周邊神經麻痺。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臨床部首席講師劉宇龍博士指出,目前常用的化療藥物包括紫杉醇類、生物鹼類、鉑 類等,部分會引致周邊神經病變,患者會出現手指、腳趾對稱性麻木或疼痛等;中心分析了128個病例,患者年齡介乎18至75歲,正接受腸癌標準化療方案達4至6周 或其他腫瘤化療,並出現周邊神經感覺障礙。他們接受每周兩次的針刺及每日一劑中 藥內服外浸治療。三個療程後,79%患者(101病例)周邊神經麻痺情況獲改善,當中 25 病例更有顯著改善。至於無效病例,全為周邊神經病變III度的患者(即已達到難以 忍受的感覺異類或顯著活動障礙)。劉博士續稱:「針刺配合中藥治療,對紫杉醇及草酸鉑引起的初期周邊神經毒性療效較好,愈早開始治療,效果愈好。」
近年已有不同的研究指出,「中西醫藥協作」模式治療癌症的成效顯著,能進一步提升療效之餘,同時減輕西藥的副作用,劉博士鼓勵癌症患者應積極接受此模式的治療, 有助按時完成西醫療程,並提升生活質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