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體癌
子宮肉瘤
子宮內膜癌 (Endometrial Cancer)
子宮內膜癌徵狀
子宮內膜癌的風險因素
子宮內膜癌診斷
子宮內膜癌分期
子宮內膜癌等級
治療子宮內膜癌
子宮內膜癌的探測普查及預防

子宮是女性生殖器官,外呈梨形,裡面空洞。其結構分為內膜、肌肉及外膜三層。

子宮體 (Corpus Uteri) 是指子宮頸以上,子宮的主體。顧名思義,子宮體癌是指在子宮內發生的癌症。然而,9成以上的子宮體癌皆為子宮內膜腺癌,所以很多時說的子宮體癌或子宮內膜癌,其實都泛指子宮內膜腺癌。

圖:子宮於身體位置

 

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hyperlink new: ”https://www3.ha.org.hk/cancereg/tc/”)統計,子宮體癌在2022年,有1,188宗新症,是本港整體第七大癌症,女性新發癌症第四位。其病發率在過去十多年,有上升趨勢,惟死亡率一直持平,在2022年的統計中,有109人,不入十大致命癌症。

軟組織肉瘤(Sarcoma)屬罕見癌腫,可於任何軟組織,如肌肉、血管生長,會隨血液擴散至身體其他部位,尤其是肺部。而子宮肉瘤通常長於子宮肌肉層(myometrium),遠較子宮內膜癌罕見,同樣是惡性癌腫,當中最常見的是子宮平滑肌肉瘤。

子宮分為內膜、肌肉及外膜三層,其中內膜主要由無數微絲血管組成。當內膜細胞發生癌變,而不受控分裂,是為子宮內膜癌,大部份皆為腺癌,是子宮體癌中最常見的類型。

子宮內膜癌可按其特性分成兩類:
一型:最常見類別,通常是腺癌,與過量雌激素有關。一般生長較慢,不易擴散;
二型:與雌激素無關,一般生長快且容易擴散。

圖:子宮解剖圖

子宮內膜癌早期沒有任何明顯病徵,當腫瘤日漸增大,病人可能出現以下情況:

  • 陰道出血,特別是在月經之間或停經後
  • 停經後陰道有異常分泌
  • 小便時感困難或疼痛
  • 腹痛 / 骨盤痛
  • 在腹部或骨盤中發現腫塊或腫脹
  • 突然消瘦

醫學界對子宮內膜癌的成因至今仍未清楚,但有些因素會增加婦女患上子宮內膜癌的風險:
高雌激素水平:
– 接受雌激素賀爾蒙補充療法
– 過重或肥胖
– 從未生育
– 55歲後才停經
– 卵巢多囊症(Polycystic ovarian syndrome)患者
其他風險因素:
– 年屆六十歲以上
– 糖尿病患者
– 直系親屬(如母親、姊妹或女兒)在50歲前確診乳癌、卵巢癌或大腸癌
– (服用他莫昔芬 (tamoxifen) (治療乳癌藥物)
– 曾在骨盤位置接受放射治療

若懷疑有子宮內膜癌病變,醫生在評估徵狀、風險因素及病歷後,通常會先進行以下檢查:
病理學檢查

檢查中醫生會將兩指伸進陰道,同一時間另一手掌置於腹部觸診感受子宮及卵巢有否異常。
體外超聲波是最常用於檢測子宮、卵巢、輸卵管等婦科疾病的方法。

陰道超聲波檢查(Transvaginal Ultrasound,簡稱TVU)

是觀察子宮更有效的方法。醫生將超聲波探頭放入陰道內,透過所獲得的影像來觀察子宮內是否有腫塊,檢查子宮內膜的厚度及質地。子宮內膜比平常厚,可能是子宮內膜癌的徵兆。此檢查也有助於觀察癌細胞是否已擴散至子宮的肌肉層。

檢查期間,有可能需要將生理鹽水注入子宮(saline infusion sonohysterography),以幫助醫生更清楚地看到子宮內膜。

圖:陰道超聲波檢查
要確診子宮內膜病變,了解其特性和種類,抽取組織來活檢是必須的。

 

子宮內膜活檢

以一支幼導管經由子宮頸放進子宮內,吸取一小片組織化驗以辨識癌細胞的類別及分化程度

。過程短、痛楚輕微,一般可於診所內完成。

圖:子宮內膜活檢

鏡及活組織檢查 (Hysteroscopy and Biopsy)

視乎需要,抽取組織可配合宮腔鏡進行。醫生會將直徑約半厘米的軟鏡經子宮頸放入子宮,觀察子宮內膜是否有異常,病人可能需要局部麻醉。

圖:宮腔鏡及活組織檢查

擴張刮宮檢查(Dilation and curettage (D&C)

是最可靠的診斷方法,特別是當子宮內膜活檢樣本不足,或對結果有懷疑時。在病人全身麻醉下,醫生會用儀器擴張子宮頸,抽取組織交給病理科實驗室進行化驗。

當確診子宮內膜癌後,便需要進行掃描來檢查癌細胞有否轉移至身體其他部分,包括:

電腦斷層掃描 (CT Scan)

使用無數X光射線穿透人體,再由電腦運算組成體內空間影像。

圖:電腦掃描儀器

圖:電腦掃描片顯示已擴散至肺部的子宮內膜癌 (圖片來源:Lin et al., 2018,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ynecology & Obstetrics)

磁力共成像 (MRI)

產生仔細的身體橫切面影像,用於檢查癌細胞有否轉移至其他盆腔和腹部器官。

圖:磁力共振儀器

圖:磁力共振掃描片顯示子宮內膜癌已感染子宮頸 (圖片來源:Meissnitzer et al., 2016, Cancer Imaging)

根據國際婦產科聯盟(FIGO)的標準,子宮內膜癌可分為四期,每個期數可再細分:
第1期
癌細胞只生長於子宮內膜或肌肉層裏,沒有擴散至淋巴或遠端組織
1A期:癌細胞生長於子宮內膜或少於一半的肌肉層
1B期:癌細胞仍只在子宮內,但擴散到一半或以上的肌肉層
1C期:高侵略性的癌症類別,但僅在子宮內生長

第2期
癌細胞從子宮體擴散到子宮頸,但只局限於子宮內,沒有擴散至淋巴或遠端組織

第3期
癌細胞已擴散到骨盆腔內,但沒有入侵直腸內膜或膀胱
3A期:癌細胞擴散到最外層的子宮漿膜、輸卵管或卵巢,沒有擴散至淋巴或遠端組織
3B期:癌細胞擴散到子宮隔壁或陰道,沒有擴散至淋巴或遠端組織
3C1期:癌細胞擴散到盤骨的淋巴結,但沒有擴散至遠端組織
3C2期:癌細胞擴散到大動脈旁的淋巴結,但沒有擴散至遠端組織

第4期
4A期:癌細胞已入侵直腸、膀胱或附近淋巴結,但沒有擴散至遠端組織
4B期:癌細胞擴散到腹膜
4C期:癌細胞擴散到腹股溝的淋巴結,以及較遠的器官如骨骼、肝臟、腦部、 肺部或臀臟上的淋巴結

等級是形容癌細胞在顯微鏡下有近似正常細胞的程度。有別於正常細胞,癌細胞不能正常分化,因此醫生能把抽取的活檢細胞放在顯微鏡下斷定等級。醫生可透過分化指標,預測擴散的速度,分化程度越差,癌細胞生長得越快,擴散機會越大。

GX:醫生未能斷定其等級
G1:癌細胞分化程度理想
G2:癌細胞分化程度中等
G3:癌細胞分化程度較差

手術和放射治療是最主要治療子宮內膜癌的方法

全子宮切除手術

這是首選的治療方法,其切除範圍包括子宮、子宮頸、輸卵管、卵巢、部分陰道及附近淋巴組織。一般早期癌症只進行全子宮切除手術已足夠;而癌細胞分化程度較差/已深入子宮肌肉或子宮頸的癌症,於手術後須輔以放射治療/化學治療減低復發風險。

 

切除子宮的方法包括:

  1. 開腹(Abdominal Hysterectomy)
  2. 經陰道(Vaginal Hysterectomy)
  3. 腹腔鏡(Laparoscopy)
  4. 機械臂協助 (Robot-assisted)

 

手術風險主要包括:麻醉風險、感染、膀胱或腸道受損、輸尿管受損等。

 

放射治療

放射治療(電療)可用於術後減低復發風險、控制晚期患者的徵狀和不適合進行全子宮切除手術的病人。電療是以高能量輻射殺死癌細胞。現時的電療機器越益精準,可減少傷害正常組織從而減少副作用

體外放射治療(External beam radiation therapy,EBRT)

於放射治療部門進行,以直線加速器發出的放射線消滅癌症。通常每星期五次,為期五至六星期。

短期副作用包括皮膚泛紅、疲倦、肚瀉、小便赤痛、作悶等;中長期可能出現陰道縮短或變窄、乾澀、疼痛等。

圖:體外放射治療

體內放射治療

可配合體外電療後進行,病人或需住院及局部麻醉。醫生在陰道及子宮內放置能釋放輻射的導管進行治療,好處是可近距離及集中予以高劑量輻射,減少影響健康組織。

圖:體內放射治療示意圖

化療

化療是全身治療,病人可能接受一種或同時結合不同藥物。化療的目標可以是術後殺死剩餘癌細胞、縮小腫瘤、減慢復發的腫瘤生長或治療已擴散的癌細胞。雖然已有口服的化療藥物,但大部份用於治療子宮內膜癌的藥物皆以靜脈注射。

 

早期的子宮內膜癌,化療可以在手術後,結合電療或單獨進行來減低局部復發風險。

針對晚期或復發的子宮內膜癌,化療可以縮小腫瘤,減慢生長和紓緩徵狀。部份病人可以結合免疫治療或標靶治療。

 

常用的化療藥物組合,包括 Carboplatin(卡鉑)與Paclitaxel(紫杉醇),以及Cisplatin(順鉑)與Doxorubicin(多柔比星)。 其他化療藥物包括:Docetaxel (多西紫杉醇)、Gemcitabine (吉西他濱)等。

標靶治療

標靶藥物可以單獨,或配合化療使用,主要用於高風險、晚期或復發的子宮內膜癌病人。不同類型的癌症需要使用不同的標靶藥物:

貝伐珠單抗 (Bevacizumab)

是一種血管生成抑制劑,會黏附在控制血管生成的VEGF蛋白上,抑制滋養癌細胞的血管生成,從而減慢癌細胞生長。每2-3週,透過靜脈注射一次。

曲妥珠單抗 (Trastuzumab)

適用於HER2陽性癌症,通常配合化療藥物卡鉑與紫杉醇,每三星期一次靜脈注射。

德曲妥珠 (Trastuzumab deruxtecan)

是一種帶有標靶性質的化療藥物﹐能針對HER2陽性腫瘤,把化療藥物準確地帶到腫瘤。每3星期靜脈注射一次。

樂伐替尼 (Lenvatinib)

是一種激酶抑制劑,與免疫治療藥物匹博利組單抗(Pembrolizumab)結合,通常在嘗試化療藥卡鉑後作為二線治療。每天口服一次。

拉羅替尼 (Larotrectinib) 恩曲替尼 (Entrectinib)

有很少數的子宮內膜癌有著NTRK融合突變,致使癌細胞生長。拉羅替尼 (Larotrectinib) 或 恩曲替尼 (Entrectinib) 皆是NTRK抑制劑,阻截其製造異常的TRK蛋白。Larotrectinib:每天口服兩次;Entrectinib:每天口服一次

免疫治療

人體透過免疫細胞的「免疫檢查點」蛋白,防止免疫系統攻擊正常細胞。有時癌細胞正是透過誤導這個機制來避免遭到攻擊。當免疫T細胞上的PD-1 與癌細胞上的PD-L1結合,便能發送抑制信號停止免疫系統攻擊癌細胞。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是一種免疫治療藥物,通過針對免疫細胞和癌細胞上的蛋白質來幫助身體對抗癌症。

 

Pembrolizumab(匹博利組單抗)、Dostarlimab (多斯塔利單抗)和Nivolumab(尼伏人單抗)都是PD-1抑制劑,阻斷T細胞上的PD-1 與癌細胞上的PD-L1結合,使T細胞能夠摧毀癌細胞。若果癌細胞帶有高微衞星不穩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或錯配修復缺陷(dMMR)的生物標記(約三成子宮內膜癌帶有dMMR),可單獨使用這些免疫治療藥物。

Pembrolizumab可單獨用於治療高腫瘤突變負荷(High tumor mutational burden,TMB-H)的個案,表示其腫瘤細胞有多種突變。

Pembrolizumab(匹博利組單抗)亦可配以標靶藥樂伐替尼 (Lenvatinib) 作為沒有錯配修復缺陷(dMMR)或非高微星不穩的二線治療。

 

荷爾蒙治療

荷爾蒙治療結合化療可用於第3、4 期或子宮內膜癌復發的病人;又或單獨用於早期但不能進行子宮切除術,如病人希望保留子宮生育的情況;並較常適用於低轉移性、低分化性的子宮內膜癌,較理想的是癌症體積較低或腫瘤生長緩慢的病人。

 

荷爾蒙治療主要使用黃體酮(黃體素的人造版本),例如醋酸甲羥孕酮 (Medroxyprogesterone)、甲地孕酮(Megestrol)、左炔諾孕酮(Levonorgestrel)等。

其他藥物包括:

  • 泰莫西芬(Tamoxifen)
  • 芳香環轉胺酶抑制劑(Aromatase inhibitors (AIs))
  • 氟維司群(Fulvestrant)
  • 黃體荷爾蒙刺激素(Luteinizing Hormone-Releasing Hormone (LHRH))或促性腺激素釋放荷爾蒙(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 (GnRH))的促效激動劑
  • CDK 4/6抑制劑(適用於荷爾蒙受體陽性的子宮內膜癌)。

 

 

現時並沒有有效應對子宮內膜癌的普查方法;也沒有有效預防子宮內膜癌的措施,惟可注意減低可控的風險因素,包括避免肥胖或過重、控制糖尿病、選擇餵哺母乳等。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 Switch to a production site key to remove this banner.